在“双碳”浪潮下,建筑人可从绿色建筑、智能建造、建筑工业化、碳资产管理、国际化市场五大新赛道切入,结合技术创新与政策导向实现职业转型。以下为具体赛道分析及转型建议:
核心方向:超低能耗建筑、零碳建筑、建筑光伏一体化(BIPV)
转型路径:
技术深耕:掌握新型保温材料、可再生能源集成技术(如光伏幕墙、地源热泵),参与零碳园区、海绵城市等项目设计。
政策红利:关注各地绿色建筑补贴政策(如2022年31省市发布星级绿色建筑财政补贴),主导LEED、WELL等国际认证项目。
案例参考:万科2021年新增绿色建筑5826万平方米,碧桂园建筑机器人累计施工超800万平方米,减少碳排放的同时提升效率。
核心方向:BIM建模、智能工地管理、建筑机器人
转型路径:
技能升级:考取BIM/CIM建模师证书,掌握无人机巡检、AI施工监控等技术,参与智慧工地平台开发。
工具应用: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实融合城市,优化施工流程(如中建集团IABM智能装配造桥机30分钟架设200吨盖梁)。
行业趋势:BIM技术可减少30%设计变更、缩短20%工期,智能机器人逐步替代高危、重复性工作。
核心方向:预制构件生产、模块化建造、供应链整合
转型路径:
技术融合:推动装配式建筑占比提升至40%(当前约30%),实现“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”。
模式创新:探索“伙伴产业链模式”,整合设计、生产、施工、物流环节,形成规模化效益。
政策支持:住建部等13部委联合发布《关于推进智能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装配式建筑减碳7.5%的目标。
核心方向:碳核算、碳交易、绿色债券发行
转型路径:
能力构建:学习碳排放核算标准(如ISO 14064),参与企业碳配额管理,开发碳汇造林、可再生能源项目获取碳信用额度。
金融工具:与金融机构合作发行绿色债券、设立碳基金,为低碳项目筹集资金(如2021年全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额超58亿元)。
风险规避:提前布局碳管理技术,避免未来被纳入碳市场后因成本上升导致竞争力下降。
核心方向:跨境EPC总承包、新能源基建
转型路径:
市场拓展:承接海外光伏电站、风电基地等项目,利用亚太地区建筑业2025年贡献全球39.7%市场份额的机遇。
标准对接:参与国际绿色建筑标准制定,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等规则。
企业案例:央企凭借技术、资金优势主导高铁、港口等领域,民营企业聚焦工业厂房、数据中心等细分市场。
短期(1-2年):
考取BIM/CIM证书,加强供应链管理,优先采购低碳建材。
参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,积累绿色建筑经验。
中期(3-5年):
投入研发低碳混凝土、钢结构优化等技术,探索3D打印建筑、光伏一体化幕墙应用。
开展合同能源管理业务,通过节碳收益分享模式开辟新利润点。
长期(5年以上):
构建全生命周期低碳管理体系,从设计、施工到运维形成完整碳足迹追踪体系。
参与国际绿色建筑标准制定,拓展“一带一路”市场。
机遇:政策红利(如“十四五”规划明确装配式建筑占比30%)、技术爆发(AI设计、建筑机器人)、碳市场扩容(钢铁、水泥行业纳入后,建筑行业或成下一轮重点)。
挑战:中小型企业因碳管理能力不足可能被淘汰,行业集中度提升;传统建造方式面临成本上升压力。
结论:建筑人应优先选择与自身技能匹配的赛道(如设计师转向绿色建筑,施工方聚焦智能建造),同时关注政策导向(如碳市场扩容、绿色金融支持),通过技术认证与项目实践构建核心竞争力。